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甘肃通渭:旧地膜“变废为宝” 生态、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来源网址:http://www.qzcynt.com/

中国经济网定西7月31日讯(记者牛新建)定西市通渭县是甘肃省全膜玉米的生产大县。近年来,该县紧盯创建全国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目标,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先后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然而,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大量废旧农膜造成的污染问题也开始凸现。

为此,该县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着力构建行政推动、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有效促进了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白色污染难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记者了解到,2009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回收利用废旧农膜2.96万吨、回收利用率达67%。2015年该县回收废旧地膜4700吨、回收利用率达82%,高于甘肃全省78.5%的回收目标。

加大回收力度 人人争做“环保卫士”

7月下旬,已入大暑的陇原乡间,烈日当头。通渭县什川乡村民南小勇正在地头捡拾废旧地膜,汗水湿透了大半个脊背。

“原来这里树上、电线上、水渠里到处都是白色的塑料地膜,现在都被收拾干净,交到回收企业变成了钱。”南小勇满头大汗地说,过去给乡亲们一包烟或者牙膏、洗衣粉,都能换到废旧地膜。现在不行,大多数村民都是自己把地膜捡拾干净,直接送到回收点、回收企业或者在地头按市价卖。

南小勇指着一辆写着回收地膜的农用三轮车介绍说,他是回收网点的负责人,平时自己干,在春秋两季忙时都要雇人捡拾废地膜。收购高峰期,每天少则收购五六十吨,多则能达到百吨。这些回收站点都是挨着耕地建立的,每个回收点都能辐射一大片儿。回收的废旧膜经过初步整理后,就被运往旧膜回收处理企业。

南小勇是在交完承包区域的废旧农膜后,就开始开着回收车进山上塬捡拾收购废旧地膜了,车到不了的地方他就肩背担挑。他说捡拾一车废旧农膜能卖300多元,政府每吨还有补助,年收入能达到6、7万元。

“在田间捡拾地膜不但能使田地变得干净,而且还能有一定的收入,这是两全其美的事。”该县陇川乡一位姓李的农民说。他告诉记者,每方废旧农膜缴到乡镇网点的按80元核算收购,直接缴到回收企业的按100元核算收购,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据统计,通过回收废旧地膜,通渭县每年农民可直接增收近200万元。

2012年,通渭县被列为全省20个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实施县之一。为了确保做好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工作,今年初通渭县召开了全县春覆膜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启动工作会议,确定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回收加工企业。各企业与全县18个乡镇签订了包片回收协议,公布了最低收购保护价格。目前全县建立乡、村回收网站点近35个,形成了县有加工企业、乡镇和较大的村有回收站点的回收加工网络体系。

在回收企业与乡镇联合建立回收网点统一回收废旧地膜的同时,该县还在覆膜面积较大的区域推行“以旧换新”试点工作。

第三铺乡万岔村村民王成一是该政策的受益者,他收集的地边废旧农膜,在村上设置的回收点换回了价值近400元的3捆新地膜,高兴地说:“今年秋季覆膜的地膜有了着落,又省了一笔开支”。

政策支持 企业实现“变废为宝”

当前,覆膜技术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因此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绝大多数普通地膜不可降解,残留在土壤中的废弃地膜容易造成土壤不透水、不透气,造成土地板结,引起粮食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

“燃烧、填埋等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膜的污染问题,燃烧后,会产生有毒气体;填埋费时、费力、占地,且百年不会分化降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回收再利用制度。”甘肃省农业环保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化废为宝,全民受益”,这是通渭县探寻出的一条解决“白色污染”的路子。去年以来,该县实施2万吨废旧地膜再利用项目,以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面向社会,畅开收购废旧地膜,每吨废旧地膜收购价高达800元。

记者在甘肃宏鑫废旧地膜回收生产车间看到,伴随着轰隆隆的破碎机声,一堆堆废旧农膜经过机器清洗、热化、压缩、冷却等工序后,变成价值倍增的成品塑料颗粒。

甘肃宏鑫负责人李宏义告诉记者,废旧地膜经过清洗后可以加工成管材,用于建筑、水利等行业,目前全膜玉米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废旧地膜在不断增多,从事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前景广阔。由于市场因素,这个环保项目目前仍是微利项目,如果要让所有的残膜得到回收,必须要有政府的补贴。这样,才能使废旧地膜回收这一事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白色污染”。

据了解,甘肃省近年采用“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建设了一批工艺先进、规模经营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并配套相关优惠政策,为废旧地膜回收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根黄土地的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甘肃省一家集塑料膜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与推广、农用地膜加工与销售、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的民营企业。公司主导产品“宏鑫”牌农用地膜先后通过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被授予“甘肃省著名商标”、“甘肃名牌产品”。

该企业坚持“质”字当头,将最严格的质量管理融入到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销售等各个环节,确保产品让政府放心、农民舒心。公司现有先进的加工设备170台(套),其中18米宽幅三层挤吹塑机和牧草膜加工机组填补了西北空白,年生产地膜、棚膜达5.5万吨以上,各类管材2万吨以上。产品销售以定西市为中心,并广泛被周边市县和四川、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等地区应用。2011年,斥资1000余万元成立了“甘肃省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开展农膜研发和废旧地膜再利用的研究。近年来,该公司不断科技创新,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重点研发“旱地农作物耐老化长寿地膜”、“马铃薯黑色专用除草地膜”,此项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通过对甘肃省环境气候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各项因素调研后,确定了以甘肃永登县七山乡作为耐老化长寿地膜的试验基地。记者在七山乡走访了解到,当地农民通过多年使用“宏鑫”牌农用地膜,产品质量可靠,耐老化时间长,农作物增产效果显著,并在使用后可有效回收再生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该公司瞅准甘肃省年种植400万亩双垄沟播玉米的实情,果断投资8400多万元在定西市循环经济园区建成西北最大的废旧地膜回收与加工项目,年可回收2万吨废旧地膜,生产1.4万吨PE管材。该公司已形成“农膜制造——废旧地膜回收——再生颗粒制造——再生塑料产品”的企业内部循环发展模式。这一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生利用项目,已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清洁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推广项目。

资料显示,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支持下,2012-2015年甘肃在44个县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安排中央补助资金23361万元,新增地膜回收面积1374万亩,新增加工能力47284吨。为了有效强化行政监管,2014年起,甘肃省对旱作农业区地膜政府采购进行招标时,优先考虑具有废旧地膜回收加工能力的企业,以此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废旧地膜回收中来,逐步形成了“谁生产、谁回收”的良性机制。

据甘肃省农牧厅通报,今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甘肃省农业环保站对全省14个市(州)、43个重点覆膜县(市、区)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交叉督查。督查情况显示,2015年全省各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推进有力、亮点突出、成效显著。下一步,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目标。强化废旧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全省粮食有效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